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志愿军15军血战43昼夜,创战争史奇迹

155 2025-07-29 22:12

在抗美援朝的激战之中,我国志愿军的第15军与第12军的部分力量,凭借着以坑道为核心的坚不可摧阵地,凭借劣势的装备,成功抵御了敌人的大规模进攻,此乃一场名垂青史的山地坚守防御战。双方为了争夺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投入的兵力超过十万人,战斗持续之长、火力之猛烈与密集程度,在中外战争史上实属罕见,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令人叹为观止。

美军执行“摊牌行动”。

随着1952年秋季的到来,朝鲜战场的局势相对稳定,中朝联军便趁此良机,集中兵力,构筑起以坑道为核心,坚固无比的防御阵地,并同步强化了东西海岸的防御力量。与此同时,志愿军实施了轮换作战的战术,升级了装备,储备了充足的作战物资,使得部队士气显著提升。

在全面做好迎击“联合国军”潜在攻势的准备之后,为强化部队战斗力、大量削减敌军兵力,并加快朝鲜战争的胜利步伐,遵循中央军委提出的“稳扎稳打,逐小歼灭,零敲碎打”的作战方针,自1952年9月18日起,各部队在其各自防线上,有针对性地对敌军营以下重要据点展开了战术反击。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成功攻占敌人前沿战术要点共计58处,重创敌军,有效改善了我国军队的防御局面。

在我防线的中部,五圣山区域占据了极为有利的态势。五圣山雄踞朝鲜中部的制高点,其南麓的597.9高地以及537.7高地北山(以下简称537.7北山)构成了前沿的关键点。阵地巧妙地向前延伸,俯瞰着敌方的金化北部地区及其交通要道,对敌军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五圣山西侧的西方山和平康川,是我防线中线的战略要地,地形开阔,铁路与公路贯穿我方纵深,成为敌军北犯时必争之地。然而,斗流峰、西方山、王在峰一线的高地地形险峻,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平康地区的天然屏障。该区域由志愿军第3兵团的第15军负责防守,西接第38军,东邻第12军。

15军的前身,乃1947年8月诞生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一支洋溢着青春活力与生气的队伍。1951年3月,该军融入第3兵团序列,踏上朝鲜战场,历经第五次战役以及平(康)金(化)淮(阳)地区的防御作战,其战斗力在现代化战争的洗礼中迅速提升。当时,15军下辖第29师、44师与45师,由秦基伟担任军长,谷景生出任政治委员。至1952年4月,15军接替了26军在五圣山、斗流峰、西方山一线的防御任务。

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敌方进攻的方向极有可能指向西方山和平康,因此,我军的部署重心置于西方山方向。军的主力部队第44师以及第29师的第87团,配以7个炮兵营和2个战车连,共同构成了坚实的防御线。第45师以及2个炮兵营的部队驻守在五圣山和中贤山一线,而第29师的第85团则被部署在芝村和灵台一线的阵地上,第86团则作为军的预备队。与此同时,第45师的主力部队计划在10月18日发起进攻,目标是对南朝鲜军第2师的第31团1个加强营阵地实施攻击,此举旨在配合全线的战术进攻。而五圣山及其以南的597.9高地以及537.7北山,则仅由第135团负责防御。

面对“联合国军”,此时亦无力发起全面的大规模攻势。在看似胜利无望且战线漫长的战争中,美国的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日益激化。为了缓解国内的政治紧张,摆脱当前的困境,并支持即将到来的国内大选,决策者们决定通过施加军事压力来提升自己在谈判中的立场,并计划发起旨在实现有限目标的正面进攻。

1952年10月,美第8集团军所属的第9军部队负责守卫铁原至金化一线,自西向东排列依次为南朝鲜军第9师、美军第7师以及南朝鲜军第2师,他们与志愿军的第38军和第15军形成了对峙局面。初旬,美第8集团军向远东指挥部提交了由第9军执行的“摊牌行动”计划,并获得了批准。该计划旨在主动发起反击,避免陷入被动,同时减轻当时第38军对铁原以北南朝鲜军第9师位于白马山(亦称394.8高地)的攻击压力。在目标选择上,鉴于第38军的主力已陷入白马山的攻防战,第15军的主力亦集中在西侧,五圣山597.9高地(美方称为三角形山)则显得防御薄弱。此外,第15军在537.7北山(美方称为狙击兵岭)使用冷枪冷炮对美军造成了重大杀伤,意图将其彻底摧毁并平息战局。“摊牌行动”原计划动用美第7师和南朝鲜军第2师各一个营,预计以5天时间为期,伤亡不超过200人,旨在趁虚攻下597.9高地和537.7北山。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兵力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计。

坐落在两座高地之后山间凹地的,是一个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名为上甘岭。在战争的残酷摧残之下,上甘岭早已化作一片废墟,仅作为地名留存于地图之上。美军发起攻击二十余日之后,战事规模升级至战役级别,这才以村名命名了这场战役,称之为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都未曾料想,在这片微不足道的村庄周边,竟然爆发了一场震惊全球、空前惨烈的战争。

争抢拉锯几回合

1952年10月12日与13日,美军及南朝鲜军队针对我军第15军正面阵地,特别是五圣山区域,实施了猛烈的预先火力打击。至14日凌晨3时,又进行了直接的火力准备,597.9高地与537.7北山区域的火力密度之高,达到每秒落弹6发。如此狂暴的炮火,让在坑道中躲避的45师135团的9连与1连的指战员们,仿佛身处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颠簸不已。强烈的冲击波在坑道内肆虐,导致不少人的牙齿被磕破,舌头和嘴唇受伤,甚至有战士在震颤中不幸丧生。

14日凌晨4时30分,我方597.9高地和537.7北山遭受美军第七师第三十一团、南韩第二师第三十二团以及第二师第十七团一个营共计七个营的兵力,在空中打击、炮火猛烈及坦克支援下,分六路发起了猛烈攻击。与此同时,敌人又以四个营和四个连的兵力,分别向我第四十四师和第二十九师第八十五团正面四个区域实施了牵制性进攻。当天,敌人向我上甘岭两个高地倾泻了超过三十万发炮弹,投掷了五百余枚炸弹,我军表面阵地工事几乎遭受毁灭性打击。

我135团9连与1连,坚守在两个重要高地,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他们依靠步兵火器和坑道防御,坚决抵御,顽强抗击,成功击退了敌人从排到营的30余次进攻,有效削弱了敌军实力。在597.9高地上,我9连的一挺重机枪全天发射超过万发子弹,击毙和杀伤敌军近300人。即便美7师31团竭尽全力,也未能完全占领597.9高地。在537.7北山,我1连与南朝鲜军第2师32团激战长达7小时,直至午时才艰难攻占主阵地,随后又经过20多分钟的激烈肉搏战才稳固阵地。我1连仅剩20余人退守坑道。在这场激战中,9连和1连将事先准备的弹药消耗一空,总计发射近40万发子弹,投掷手榴弹和手雷近万枚。然而,在14日白天的战斗中,由于15军军部和师部炮兵需要执行对注字洞南山之敌的反击任务,无法及时调整阵地提供支援,导致597.9高地的2、7、8、11号阵地以及537.7北山除9号阵地外,所有表面阵地均被敌军占领,我方随即撤回坑道进行防守。

敌军攻势一经展开,我军道德洞15军军部位于上甘岭北方二十余公里处,便接到多处分遣阵地遭受袭击的报告。然而,鉴于战况瞬息万变,军部尚无法准确判定敌军的主攻方向。为此,命令各师前沿部队持续上报战场情况,以便军部及时辨识并作出相应对策。

14日黄昏时分,45师师长崔建功获悉在白天的激战中,我军失去了大半的阵地表面,遂当机立断,调整部署,于夜幕低垂之际发起反击,成功收复失地。与此同时,他紧急派遣134团1营与133团1营分别支援597.9高地与537.7北山。当夜,45师集结了135团第2、3、7连及134团5连,共计四个连队,趁敌军立足未稳之际,分四路对敌军发动猛烈反击,全数夺回阵地。在攻夺597.9高地的战斗中,135团7连排长孙占元率领突击队抵达高地半山腰时遭遇顽强抵抗。尽管他双腿遭受重创,仍坚定地指挥战斗,并利用缴获的美军机枪轮番射击,击毙击伤美军超过八十人。当弹药耗尽后,他毅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涌来的敌人同归于尽。战后,志愿军总部对孙占元追授特等功勋,并授予他“一级英雄”的光荣称号。

自15日至18日,双方的争夺愈发激烈,阵地争夺战呈现出拉锯式的态势,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一天之内多次易主。每当阵地易主,便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炮火轰击和昏天黑地的激烈拼杀,阵地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高地。由于战场空间有限,最多只能部署两个营的兵力,双方均采取了逐次增兵的策略,将一个营、一个连,乃至一个排、一个班投入战斗。到了17日,南朝鲜军第2师通过侦察才得知,志愿军正利用坑道防御炮火轰击,这一举措引起了美军的高度关注。

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我国志愿军第15军的45师英勇坚守着阵地。

此刻,15军已洞察敌军意图,即集中兵力攻取上甘岭区域。据此推断,敌军一旦占领上甘岭,将趁机进攻五圣山,意图从中线突破,进而扭转朝鲜战局。秦基伟立刻作出决策,暂停对注字洞南山之敌的反击计划,将45师指挥所前移至德山岘;同时,军部和师部调集火炮支援上甘岭,并设立炮兵指挥所,统一调度指挥。此外,建立后方供应机构,强化后勤保障,除了原有储备的弹药外,还为前线每个连队额外配备8000枚手榴弹,储备了3个月的补给物资,并积极组织向坑道补充弹药、食物及饮水。

18日夜晚,为了进一步缩短与敌军的接触距离,降低伤亡率,45师巧妙地利用夜幕的掩护,将4个连的兵力分别秘密部署至坑道或预设的待命地点。到了19日夜间,在炮火的支援下,45师再次集结4个连和3个连的兵力,对占据我方597.9高地及537.7北山表面阵地的敌军发起了猛烈的反击。当135团6连抵达半山腰时,却突然遭遇美军一个机枪火力点的猛烈扫射,造成了严重伤亡。面对这一危急时刻,通信员黄继光挺身而出,英勇无畏地冲向敌军地堡,用自己的胸膛勇敢地堵住了机枪的射击孔,为反击部队赢得了宝贵的进攻通道。在黄继光英勇无畏精神的感召下,反击部队迅速攀登597.9高地,全歼了美7师的5个连,成功夺回了阵地。战后,志愿军总部为黄继光追授特等功勋,并授予他“特级英雄”的荣誉称号。

20日拂晓,敌军再度以两个营的兵力发起了猛烈的反击。由于我方伤亡惨重,弹药补给不足,除了597.9高地上的0、4、5、6号阵地外,其他前沿阵地均被敌军夺回。在此情况下,我方不得不转入坑道,继续顽强抵抗。

连续七日,美军与南朝鲜军队相继投入了17个营的兵力,而我方则投入了21个连的战斗力量,在两座高地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反复争夺。志愿军以英勇的战斗精神,成功歼灭敌人7000余名,然而45师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0日夜晚,15军参谋长张蕴钰抵达45师师部,师长崔建功向他汇报,部队的伤亡已超过3500人,134团与135团的总人数仅剩二三百人,全师已无一个完整的建制营。张蕴钰闻言,震惊之余,心中满是痛惜。鉴于45师已无力组织有效的反击,张蕴钰果断调整战术,将坑道斗争与小分队反击作为主要手段,以消耗和疲惫敌人,为主力部队调整部署和准备大规模反击争取宝贵时间。

艰苦的坑道作战

10月21日晚,志愿军代理司令员邓华向15军下达指令:“当前,敌人正以营、团规模向我钢铁阵地发起了猛攻,这无疑是他们战术上的失误,亦是我们在野外歼灭敌人的绝佳良机。我们必须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大量削弱敌人实力,坚决继续战斗,以将敌人置于绝境。”与此同时,志司决定将12军从20兵团调整至3兵团的指挥之下,并陆续派遣炮兵部队增援上甘岭战役。

战前,志愿军在597.9高地共开凿了三条宽敞的坑道、八条狭窄的坑道以及三十余处简易的防空洞。随着20日美军夺取了表面阵地,我军随即转入坑道中持续作战。坑道中的部队与地面反击部队能够随时相互支援,形成协同作战。只要坑道存在,美军就无法安枕无忧。例如,2号坑道中的134团4连在指导员赵毛臣的领导下,顽强坚守坑道达十四日之久,并发起了十一轮夜间袭击,对美军构成了重大威胁。

位于597.9高地的1号主坑道内,尚存45师16个连队的部分人员,其中以134团8连的成员为主,合称为8连。坑道内设立了临时党支部,负责统一指挥与领导,由8连连长李宝成亲自率领,对坑道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整治,从而使得坑道中的部队凝聚成一支坚不可摧的战斗集体。

在经过一天的休憩之后,22日,战火再次燃起,而争夺的焦点落在了那座1号坑道之上。美军采取了多种手段,对坑道口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们用无后坐力炮进行近距离射击,用炸药包进行爆破,并向坑道内部投掷手榴弹;甚至出动P-51战斗机进行低空俯冲扫射。面对美军强大的火力以及狭窄的坑道口,形势变得愈发危急。李宝成立刻调动纵深炮火进行支援,成功遏制了美军对坑道口的破坏。夜幕降临,坑道部队迅速组织小分队进行反击,四处炸毁地堡、摸黑侦察哨兵,使得美军陷入恐慌,夜不能寐。

即便如此,坑道内我军的状况却愈发严峻。为了缓解坑道部队的困境,45师遂定于23日夜间部署135团5连与坑道内的8连并肩作战,展开反击,力争夺回1号、3号阵地。然而,由于我方火力支援不尽如人意,加之5连求战心切,侦察工作不够细致,最终不幸陷入美军预设的伏击圈。在敌军密集如暴雨的枪弹攻势下,全连损失惨重,伤亡超过半数,反击行动宣告失败。8连失去了增援,尽管经过九次激烈争夺,终于攻克了1号阵地,但在敌军优势兵力的反扑下,无法坚守阵地,不得不退回坑道,而8连的出击人员仅剩下五人。

自10月23日起,上甘岭战役引发了新华社的深切关注,报道随即密集展开。在这片不过3.7平方公里的高地上,一时间,朝鲜、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

在日以继夜地抵御美军对坑道的破坏,并积极发起夜间攻势的过程中,坑道部队每日平均承受着一个班的伤亡。面对这一严峻形势,45师师长崔建功连续数日动员机关人员向坑道提供增援与补给,从连队到排,乃至单个班次,不断派遣。在师团两级机关,几乎将所有勤杂人员也纳入了支援的行列。24日夜晚,15军军部警卫连的96名战士被派遣至597.9高地的1号坑道,然而,他们在穿越上甘岭山脚下的炮火封锁区时,遭遇了惨重的伤亡,最终仅有24人成功抵达目的地。

25日,15军紧急召开作战会议,依据志司及3兵团的指令,决定从新兵中抽调1200名以及部分机关人员,以加强45师的编制,补充组建13个连队;同时,强化上甘岭地区的炮兵配置,迫击炮的数量从36门增至52门,山炮、野战炮、榴弹炮以及火箭炮的总数也从66门提升至133门;此外,29师的第86团和第87团将接替45师在北部的防御任务,以便45师能够集中力量投入上甘岭的战斗;同时,命令44师以及29师的第85团各派出部分兵力,对敌方实施攻势,以牵制并调动敌军。在同一天,3兵团决定将12军的第31师作为15军的预备队,并指定该师的第91团做好战斗准备。

第12军31师开赴上甘岭增援。

当志愿军后备力量正被调集之际,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抵达第九军军部,亲自指挥部署的调整。在此过程中,美第七师将597.9高地的防御任务转交给南朝鲜军第二师,旨在缩小战线,遏制志愿军第四十四师与第二十九师第八十五团对敌翼侧的进攻威胁。南朝鲜军第六师接手了原第二师在灰古介以东的阵地。同时,美第三师接防了南朝鲜军第九师在铁原地区的阵地,而第九师则被调往金化以南的史仓里,作为战役的预备力量。

用迫击炮从高空精准射击坑道入口;释放毒气弹、硫磺弹,以熏烤坑道内部;用巨大的石块堵住洞口;以铁丝网编织成球状,严密堵塞通风口;甚至在坑道顶部钻孔,装入炸药进行爆破。这些手段给我方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导致一、二号主坑道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并造成了人员伤亡。

面对敌军对坑道的猛烈破坏,粮食与水源的短缺无疑才是最致命的威胁。美军对我部坑道与后方交通线实施了严密的炮火封锁,导致坑道内的士兵粮尽水绝。火线运输员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将一袋袋压缩饼干送入坑道,然而,干燥至极的口腔与食道却无法承受,饥渴成为了我们最大的敌人。在极端的困境中,坑道部队不得不依靠尿液来解渴。军长秦基伟深知,坑道部队的坚守是消耗敌人、赢得反击宝贵时间的关键。因此,他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向坑道运送物资。一批又一批的火线运输员前仆后继,不顾伤亡,将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入坑道。凡成功送入坑道一筐苹果的,记二等功!尽管如此,任务仍然难以完成,最终只有一只苹果被送进了坑道。135团7连已缺水七天,但全体指战员都紧咬着牙关,不舍得食用。在连长张计发的命令下,这只苹果在坑道中转了两圈才被分食。这个故事被收录进中国的小学课本,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真实教材。

自10月21日至29日,我们正处于坚守坑道与备战反击的关键时期。敌军投入了11个营的兵力,而我方则调集了21个连的队伍。在这两个阵地上,双方围绕坑道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包括破坏与反破坏、封锁与反封锁、围攻与反围攻等。在付出2000余人伤亡的代价后,我们成功歼灭了4700余名敌人。我方坑道部队在夜间主动出击达158次,其中仅有9次遭遇挫败,其余均取得了胜利,有效地削弱了敌军力量,严重破坏了其阵地结构。与此同时,为支援坑道部队,纵深部队采取了行动。45师的133团针对537.7北山发起了7次反击,对南朝鲜军造成了重创。在28日成功恢复阵地后,直至30日下午,该高地主峰才被敌军重新夺回。在597.9高地,我们曾以2个班至9个排不等的兵力组织了5次反击,一度占领了主峰。这些反击不仅为坑道部队提供了物资和人员补给,还增强了我们的战斗力,为大规模的反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野劲旅的反击

10月30日,南朝鲜军队再次夺取了537.7北山阵地。为了恢复和稳固阵地,志司与3兵团决定调集第12军31师及炮兵第2师下辖的4个连队正式投入战斗。第12军,作为赫赫有名的二野劲旅,以其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超凡的战斗力以及显赫的战功著称,当时驻防于上甘岭以东的金城地区,肩负起防御作战的重任。自上甘岭战役爆发以来,12军始终紧密关注战场局势。此次受命参与反击战,全体指战员纷纷表示,定要展现出主力军的风采。军长曾绍山,政委李震,副军长李德生负责率领部队支援15军,31师作为一支老牌部队,是12军的主力师,下辖的91团和93团均系红军团,以作风硬朗和强大的突击力著称。

军长秦基伟对15军的反击准备情况给予了肯定,坚信时机成熟,决定抓住美军第七师西移的良机,对占据我方597.9高地及537.7北山前沿阵地之敌发起反击。597.9高地地形险峻,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其得失对整个战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15军将反击的首要目标锁定在这一高地。

“联军在三角形山地的战斗中败北。”

在保卫3号高地的激战中,91团5连的年轻战士胡修道,面对阵地上的战友尽数壮烈牺牲的惨状,自晨曦至暮色,英勇作战,寸土不让,以孤胆英雄的气概,独自击溃敌人两百余人,树立了孤军奋战的英勇典范。战斗结束后,胡修道荣获特等功勋,被授予“一级英雄”的崇高称号。与此同时,该团8连的战士王万成和朱有光,秉持舍己为人的英雄精神,勇敢地冲入敌阵,引爆爆破筒,与数十名敌人同仇敌忾,英勇牺牲,确保了后续部队稳固了阵地。8连副班长蔡兴海带领一班战士顽强抵抗敌人长达一日,成功捍卫了阵地,击毙敌人逾四百名,自身毫发无伤,展现了“小群战术”在打击敌人时的强大威力。

11月5日,为了确保战役的最终胜利,志愿军第3兵团与第15军毅然决定乘胜发起对537.7北山的反击。鉴于第12军已投入战斗,上甘岭的战事已升级为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第3兵团随即调整了部署。决定由第12军的第31师接替第15军的第45师,承担上甘岭地区的作战任务,而第45师则移防至兵马洞进行休整(炮兵部队除外)。第31师的第91团和第93团负责防守597.9高地,第92团则全力对537.7北山的敌人发起反击;第29师的主力部队防守五圣山和中贤山阵地,并派出部分兵力与第31师协同作战;第12军的第34师第100团和第106团被调至文岩里和洗浦里地区,作为预备队;支援上甘岭作战的火炮数量也增加至300余门。同时,为了便于指挥,第12军的副军长李德生在德山岘设立了五圣山指挥所,对参战部队实施统一指挥。炮兵第7师的师长颜伏负责组建炮兵指挥所,统一调配炮兵力量。这两个指挥所均直接接受第15军军长秦基伟的指挥。在这一天,中朝联合司令部对第15军颁发了嘉奖令。

志愿军勇士们奋勇出击,对537.7高地北山之敌发起了猛烈的反击。

11月8日,31师92团抵达上甘岭,原本计划先熟悉战况再展开反击,然而形势紧迫,困守于537.7北山坑道中的我45师133团4个连队已伤亡殆尽,连续十多日未能得到任何支援。92团毅然放弃等待,迅速投入到反击的准备工作之中。11日16时,92团派出2个营在炮火掩护下,对北山之敌发起了反击。与此同时,87团一部对注字洞南山进行佯攻,以分散敌人的火力。我方反击部队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英勇顽强,与敌人激战至当日17时50分,成功夺回了所有阵地。自12日起,南朝鲜军集结了16个营的兵力,在空中和炮火的支援下,竭尽全力疯狂反扑,企图挽回败局。同时,注字洞南山之敌对我后方道路进行封锁射击,以配合其正面战场的反攻。为了粉碎敌人的企图,从14日起,我将597.9高地上的93团2个营调往北山战场。在此期间,92团和93团先后击退南朝鲜军的132次进攻,击毙击伤敌人2000余人,尽管敌人仍在疯狂反扑,但这反映出南朝鲜军的战斗力提升迅速,已不再是朝鲜战争初期那种一触即溃的“豆腐军”。

11月18日,我军12军34师106团接替92团,投身于537.7北山的激战。面对重重困难,该团英勇奋战,在战斗中一边击退敌人,一边紧急抢修坑道工事,有效改善了作战和生活环境。他们采取以少胜多、坚守阵地、灵活运用火力等战术,对敌军造成重大杀伤,从而稳固了防线。自20日起,敌军因损失惨重,仅以连队以下兵力进行连续的小规模攻击,却对我军进行空袭和炮击作为报复。直至25日,敌军无力再发动攻势,其所谓“摊牌行动”被我军彻底击溃,上甘岭战役终于取得胜利。

一战威名天下扬

上甘岭战役,从一场局部战斗演变为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敌我双方在仅3.7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兵器,持续激战达43个日夜,其激烈程度实属罕见。尤其是炮火密度,更是远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何一场战役。

在这场激战中,敌方投入了美军第7师、南朝鲜军第2师、第9师以及其他部队,共计11个步兵兵团(战时补充新兵超过9000名),炮兵部队18个营,口径105毫米以上的火炮超过300门,坦克170余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超过6万人。而我志愿军参战兵力包括15军的45师、29师,12军的31师和34师的一个团,炮兵第2师、第7师的部分兵力,火箭炮兵第209团以及其他部队,总计约12个营,拥有133门火炮,总兵力约为4万人。双方参战兵力总计超过10万人。

“此次战役实际上已成为朝鲜战争的‘凡尔登’,即便使用原子弹,也无法彻底消灭‘狙击兵岭’(537.7北山)和‘爸爸山’(五圣山)上的中国军队。”

上甘岭战役对我军以坑道为支撑的防御体系进行了严峻的考验,为我国军队的防御坚守注入了新的元素——坑道战。实战结果表明,我军通过坑道工事来保存实力,并与野战工事协同作战,有效抵御了敌人的空中与炮火优势,实现了“寸土必争”、“长期坚守”的目标,直至取得最终胜利。尤为关键的是,上甘岭战役彰显了中朝军队防御阵地的日益稳固,极大地提升了我军坚守防御的信念。敌人凭借现有的兵力和手段,已无法突破中朝军队的正面防线。自此,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再未发起大规模的攻势,战争的终结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

指挥着上甘岭战役的,乃是我国英勇的15军军长秦基伟将军。

在激烈的战役中,我方全力以赴,在炮兵、通信、侦察、工程、后勤等关键领域提供了坚强支援与保障,以确保上甘岭地区的作战顺利进行。尤其是炮兵部队,其作用举足轻重,美军在上甘岭的伤亡中,高达70%是由于我方炮火所致。同时,朝鲜人民对于上甘岭战役的无私支援同样不可小觑,金化和淮阳两郡共动员了8237名民众参与后勤支援,确保了从前线救护所到师医院的大部分伤员得以顺利转运。此外,志愿军开展的政治工作既活跃又高效,对于战役的最终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主角是志愿军第15军。这支年轻的部队在遭遇突如其来的攻击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冷静与迅速果断的反应,于惊心动魄的大战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尤其是45师,他们精神抖擞,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敢于冲锋陷阵,尽管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却立下了赫赫战功,荣获“联司”颁发的嘉奖令。同时,我们也见证了12军31师等部队的英勇投入,它们为战役的最终胜利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15军的44师和29师在西线面对美军第7师的防御,持续发起反击,有效地支援了上甘岭的战斗。

七十余载前的那场惨烈至极的战役,如今已成为永恒的丰碑,“上甘岭”一词,亦成为英勇顽强精神的象征。志愿军战士们前赴后继、英勇无畏的壮举,至今仍历历在目,深深撼动着我们的心弦。长年以来,每当提及抗美援朝,国人脑海中必然浮现上甘岭的名字;而一谈到上甘岭,人们脱口而出的便是15军!昔日,15军在解放军序列中并不显眼,然而经过这场战役,其声名鹊起,威震四海,名扬天下。

15军归国后,于1961年6月荣获中央军委青睐,转型为我军唯一一支空降兵部队。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使其已完整纳入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体系。如今,该部队具备随时随地起飞、降落,并能迅速投入战斗、所向披靡的全方位、全天候空降作战能力,已然成为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中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快速突击力量。

下一篇:美国被多股力量掣肘,土地财富被握,政治公司交织
上一篇:他与刘亚楼不融洽?有人好奇想知道,他说:提那些烂谷子的事干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