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赵云顶替马谡把守街亭,张郃还能赢吗?司马懿诸葛亮均心知肚明
61
2025-07-29
当美联储加息风暴席卷全球时,中国央行却悄然走出独立行情。7月25日,央行开展4000亿元MLF操作,实现净投放1000亿元,这已是连续第五个月加量续作。在全球货币政策分化的十字路口,这一操作背后暗藏哪些经济密码?又将如何影响普通人的钱袋子?
4000亿MLF操作背后的数字密码
本月3000亿元MLF到期与4000亿元操作规模之间的差额,构成央行"小幅超额续作"的典型特征。这种操作节奏自2月以来持续显现,每月保持1000-2000亿元的净投放规模,与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至3.1%、70城房价环比下降的经济现状形成呼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流动性组合拳——叠加2000亿元逆回购净投放,7月中期流动性总投放达3000亿元,与6月3180亿基本持平。这种"MLF+逆回购"的双轨操作,既避免了2015年"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又精准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展现出货币政策工具箱的灵活度。
五连增背后的政策深意
连续五个月的MLF加量操作绝非偶然。从流动性管理角度看,此举有效平抑了半年末时点后的资金面波动,1年期MLF利率稳定在2.95%,为商业银行提供稳定的中长期负债来源。
实体经济支持维度更为关键。6月制造业PMI停留在49.0%的收缩区间,房企融资困境未根本缓解,此时MLF的持续输血恰似"及时雨"。特别是对科技创新、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定向支持,与央行近期推出的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工具形成政策合力。
在预期引导方面,面对美联储年内可能继续加息的预期,中国央行保持政策利率不变,既维护了汇率稳定,又强化了"以我为主"的调控自主权。东方金诚分析师指出,这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表述一脉相承。
中美货币政策"温差"凸显
当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推升至5%-5.25%区间时,中国1年期LPR利率却在6月下调10个基点至3.55%。这种分化背后是截然不同的政策逻辑:美国以抑制通胀为优先目标,中国则聚焦稳增长保就业。
操作工具差异同样显著。美联储主要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传导政策意图,中国则构建了MLF-LPR-存贷款利率的传导链条。这种差异使得中国能在保持政策定力的同时,通过结构性工具实现精准调控,如本次MLF操作采用"多重价位中标"方式,本身就包含价格发现功能。
下半年政策走向前瞻
观察连续五个月的操作轨迹,三季度货币政策大概率维持当前节奏。8月将有6000亿元MLF到期,这或成为观察政策力度的重要窗口。若经济复苏动能不足,不排除通过降准置换部分MLF的可能性,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
结构性工具可能进一步发力。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存在扩容空间,碳减排支持工具也可能加大投放。投资者需重点关注7月底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特别是"精准有力"这一表述可能蕴含的新内涵。
在全球经济"比差逻辑"主导的当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定力正在成为市场信心的稳定锚。当4000亿元MLF注入金融体系时,其意义已超越单纯的数量指标,更标志着宏观调控进入"精准滴灌"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