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会玩! 维尼修斯将办豪华私密派对! 奢侈程度远超亚马尔生日
177
2025-07-20
今年年初,人工智能在国内突然爆火,快速应用到医疗领域。如今半年过去,医疗+AI进化到了什么程度?
7月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发布了与AQ共建的“Jack安心智能体”,这是首个连接智能硬件提供专科疾病管理的专业智能体。
他总结,“AI技术的独特优势,在于能快速识别并总结出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规律,尤其擅长锁定人类难以察觉的特征模式。我们将AI+医生+硬件结合,能真正改变慢病管理模式,让患者得到24小时的及时守护。”
这一专业医生智能体,不仅学习了王建安院士瓣膜病团队精选审核的心脏瓣膜病权威知识库,针对300余种典型临床瓣膜病问题,医生团队对模型输出进行有针对性的标注与修正,还通过“服务+数据”的双重连接,形成强大的链路闭环: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之后,实时监控的数据一旦超标,可触发AQ的健康预警,无缝衔接到医生问诊的过程中,并随时存入健康档案,并通过用药提醒和设备数据持续追踪用户的健康状况。
这样从数据到服务的闭环形成之后,医生就不会觉得“AI只是个数据库”了,而是真正能辅助医生进行24小时专业疾病管理服务。
打破单一问诊功能
力求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
2025年可以说是“中国医疗AI元年”,年初全国各大医院一窝蜂的接入。
然而,医疗是最复杂的服务,AI能在挂号导诊、电子病历、影像识别等方面发挥巨大优势,但落到诊疗和健康管理的全过程上,大模型进医院鲜少在实际场景中推动改变。
这其中最核心的关键是:传统AI大模型只是根据过往数据的整理,对新的现象做出判断。但医疗每天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病例,AI难以覆盖所有诊疗流程。
王建安所从事的心内科,这样的矛盾就很突出。一位长期从事心血管病治疗的医生向健识局表示:在日常管理病人的基本情况时,我们最关注的是患者每日的清晨血压,如果连续两周出现较大波动,就应该建议考虑建议调整作息时间,甚至换药。不过,70%以上的患者总是无法做到连续每天到医院进行检查,而在家里每天又忘记检查。
AQ关注到这一行业痛点,在今年6月推出AQ独立应用仅一个月迅速升级,推出“可穿戴设备+智能体诊后管理”的新功能。AQ应用串联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记录患者的血压、血糖等生命指标,还能自动形成更加完善、准确的健康档案。
AI几乎把医生所有的日常工作都给承担下来了,上述医生坦言:如果患者每天使用AQ应用时,直接就能把血压等指标给测了并上传,那将大大改变慢病长期追踪、及时干预的传统模式。
另外,AQ团队还联合全国三甲医院顶级专科医生,建立了269个专科“智能体”。这些AI智能体不仅能向用户提供更专业的健康咨询服务,也能进一步帮助医生减负提效,相当于为医生请了一位“AI助手”。医生智能体将问诊内容同步到医生工作站,帮助快速完成患者医疗信息的采集,进一步提升医生工作效率,在预问诊、疾病分析、科室推荐等多个场景都可以发挥作用。
AQ将AI医疗真正用活了,搭建出智能问诊、可穿戴设备、健康档案等AI功能,同时连接线下挂号等一系列专业服务,串联出“医院、医生、患者的”三维服务闭环。
AI医疗的全新入口
智能体反哺医生
如今华为、讯飞、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大厂纷纷布局AI医疗领域,冲击医疗信息化供应商把控的市场。这些大企业在技术上自然无可挑剔,但在具体应用上却很少见到完全贴合医院需求的产品。不少有实力的医院还是会自己组织技术人员,和原有的信息化供应商一道,根据通用模型进行二次开发。
蚂蚁集团则独辟蹊径,从可穿戴设备入手,串起了用户寻医问诊管健康的所有环节。
健识局注意到,AQ独立应用发布时,已经有知名企业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已适配苹果、华为、鱼跃、欧姆龙等可穿戴、医疗设备,可以同步血压、血糖数据提供个性化健康信息。
随着AQ软硬件更快实现深度融合,大模型和医生的专业能力与硬件设备的全天候监测能力结合起来,一个真正可使用、可信赖的“AI家庭医生”,或许会比我们预期的更快到来。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医生、医院对其专业性的信任。AQ基于蚂蚁医疗大模型,添加了包含报告、影像、药品等超万亿级tokens专业医疗语料、与上千个专业医学人士、专家进行标注修正,使其具备循证医学思维,保障回答准确可信。同时,结合多轮问答技术、支持千亿参数视觉语言识别的多模态能力,也能做到“像医生一样”会追问,可解读99%的常见医学报告、识别50类常见皮肤病。
上海仁济医院是全国第一个与AQ深度共建AI医疗应用落地的三甲医院。从2023年3月双方首次见面讨论,到完成搭建泌尿专科数据集、专科模型到专科智能体,历时近2年时间。面向用户服务的这一专科智能体,涵盖了98%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类别,于2024年9月上岗后,8个月服务了30万患者,医院泌尿科一年门诊量约55万,超过半数。
为验证RJUA智能体在真实环境下的诊断能力,医院团队在内部设计了一项评测研究,结果显示,RJUA诊断准确率为69.81%,在医生们看来,虽然略低于专科医生的73.65%,但已经初步具备“下基层”的能力,让专科智能体的诊疗水平越来越接近三甲医院专科医生,不仅帮助患者“少跑一趟医院”,更能让基层医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学习顶级专科医生的诊疗思路。
在实践中辅助医生日常工作,在技术上支持医生的诊断过程,AQ一方面深入医疗流程连接医院、医生、智能设备,一方面供给更专业的AI服务,让医生和医院更愿意使用。这和其他AI“新瓶装旧酒”的模式完全不同,是通过技术、服务与信任的深度捆绑,真正帮助医院和医生解决现实困难。
蚂蚁集团近几年在医疗领域的动作频繁,推出“未来医院”计划、收购好大夫APP等一系列举措,其背后的意义在于要给整个产品全套的解决方案,摆脱单一功能设置,形成深耕某一领域的AI医疗系统。蚂蚁AQ通过技术实现完整服务的串联,带动医疗AI上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才是科技的意义。
服务医院、医生和用户
试图破解不可能三角
DeepSeek横空出世之后,社会上引发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今后还需不需要医生?
之前关于医生流传很广的一个笑话是:我去找医生看病,发现医生在上网搜我的病情。其实2015年第一波互联网袭来之时,行业曾热议AI的出现将取代医生。如今更加智能的交互式人工智能产品出现,有些患者开始使用AI产品给自己“诊断”。医疗服务变成了医生跟AI谁更靠谱的选择题,也就难怪很多医院、医生抵触AI产品。
其实不少AI+医疗的应用都忽视最核心的一条:AI医疗的本质是对医院、医生、病患三者的链接。医生永远是医疗服务的供应主体,AI的作用在于解决患者的便捷性、医生的专业性、医院的经济性三者之间“不可能三角”的问题,为医院、医生和普通用户创造更好体验的服务模式。
业内普遍认为:AI医疗的价值并非依靠算法本申请,更关键的是能系统性地连接医院、医生和患者,形成一张真正的协同服务的网络。
蚂蚁集团自2018年起,以支付服务为起点,连接一个个医院、医疗机构,是对医疗行业理解最深的互联网大厂之一。2023年底,蚂蚁集团与浙江卫健委合作,上线“安诊儿”的AI陪诊师,已覆盖省内千余家医疗机构,服务近3000万人次。AQ则同时走上与“名医共建”共建专科智能体的路径,目前平台针对专业医疗服务需求,与全国超5000家医院、近百万医生、近200位名医AI分身实现高效服务连接,服务超1亿用户。
在蚂蚁集团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健康管家,行业探索行至大模型时代,实现路径逐步清晰了,AQ是更靠近患者端的一次尝试。这张由蚂蚁集团编制的医院、医生、患者的”三维服务网”,逐步实现三方共赢:标准化的治疗方案让医院提升管理效率,医生的生产力得到智能化释放,而患者则拥有一位能随时交流的“AI健康导师”。
互联网医疗是连接,AI医疗则是扩容。十年饮冰,支付宝从一个挂号支付入口、一张医保码,数字医院,再到一个医疗健康频道,这是蚂蚁在医疗领域探索的故事。
撰稿丨雷公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廿十三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