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决赛未进四强,王媛媛与龚翔宇仅能担任替补或过渡角色
85
2025-08-03
加沙焦土与柏林东京:以色列的战争逻辑和哈马斯的生死局
有些事,隔着新闻看是数字,走进细节却是血肉。2025年夏天刚到,我在南方小城喝早茶时听见老吴感叹:“这世界哪有干净仗打?都是你死我活。”他一边夹着油条,一边摇头,说起远处的加沙、耶路撒冷,好像说的是邻村的恩怨。
其实,加沙那块地儿,从地图上看不过巴掌大。230万人挤在365平方公里里,比我们县还密集得多,被高墙铁丝网圈成“露天监狱”。有人说那儿像旧上海租界,也有人更狠,说这是21世纪最大集中营。联合国文件里写得明明白白——“人道灾难”。
但最近舆论场炸了锅,把哈马斯直接按上了“宗教纳粹”的标签。这词可不是闹着玩的。当年德国纳粹干的是种族灭绝,系统性杀戮,而哈马斯1987年成立时,是被以色列占领逼到墙角才起来反抗。他们宪章喊要解放全巴勒斯坦,这没错,但真要比极端程度,还真跟纳粹那套不搭界。
我查过点资料,80年代末,在加沙海滩附近,有个叫阿布·贾迈尔的小饭馆,那会儿不少年轻人聚在那里讨论怎么对付以军巡逻队。有老人回忆,当时连电都不稳定,每次空袭后只能靠蜡烛照亮半夜。“我们不是疯子,”他说,“只是再忍下去就活不下去了。”
哈马斯卡桑旅也确实打过火箭弹,多数目标瞄准军事设施或哨所。可到了2023年10月,以色列直接把整个加沙当成靶场,无差别轰炸下来——60,000多条命没了,其中40%竟然是孩子。这操作,要搁二战日本偷袭珍珠港,也未必敢这么洗地。
顺便插一句,有位曾经驻中东的法学教授讲过,他亲眼见到加沙街头小学门口贴满黑板报,上面画着烈士肖像和和平鸽。他问一个八岁女孩将来想做什么,对方眨眨眼:“我要当医生,不让弟弟妹妹饿肚子。”她家就在去年被炸平,现在住帐篷区。
国际社会嘴上说制裁,其实都各怀鬼胎。联合国安理会至今没把哈马斯定为恐怖组织;倒是以色列自个拉了一张名单,把所有对手统统塞进去。一位英国记者在特拉维夫酒吧采访,一名退役士兵喝醉后嚷嚷:“谁反抗谁就是恐怖分子!” 这种强者话语权,看似荒唐,却无处不在。
还有件冷门事儿:2009年前后,加沙曾偷偷建起十几所夜校,全靠本地教师义务授课。据当地口述史料记载,那些学校每晚都有家长守门防空袭,“怕孩子一觉醒来只剩废墟”。你见哪个纳粹政权给自家娃修学校?
跳回现实,以色列最近玩起新花样——驻英大使霍托夫利一句话扔出来:“炸光了可以重建,就跟东京一样。”二战美军轰柏林、烧东京,那是真刀真枪冲轴心国去,可现在90%的受害者全是平民。有部纪录片拍过,加沙北部80%建筑夷为平地,大街小巷变石堆。“这地方连野猫都找不到吃食,”一个志愿者苦笑,“只有风吹垃圾袋。”
而且,以军先用F-35扫荡,再派步兵逐屋清剿。不光住宅楼,中立机构也遭殃: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办的小学、医院通通沦陷。我表姐前年参与红十字医疗援助,她回来讲,一个外科医生连续72小时没合眼,只能用手电筒给伤员缝合伤口,因为发电机油断供太久烧坏了三台。一群护士轮流喂水,每个人脸上的灰尘根本擦不掉。
信息战也搞得飞起——把地下隧道描绘成“纳粹碉堡”,却从没人提这些坑道原本就是避难用。据传2024年春季,以情报部门还试图买通某个埃及工头,让其透露隧道出口位置,但最终啥收获没有,只留下几张模糊照片挂在会议室墙上晾晒风声。而同一年,哈尼亚正合法访问德黑兰,被暗杀事件闹得满城风雨,本地餐馆老板议论纷纷,都觉得离谱透顶。“你总不能因为人吃羊肉串就算他犯罪吧?”老穆罕默德吐槽完又点了一壶薄荷茶。
特朗普今年动作不断,一会批评以方制造灾难,一会又放狠话威胁哈马斯“不谈判等于找死”。身边朋友开玩笑,这老爷子的脑回路比咱村西头赵婶家的狗还拐弯。他其实算盘精,为选票左右逢源罢了。今年停火协议破裂,美国退出斡旋,还力挺内塔尼亚胡全面占领计划。本质还是利益账单好算,美国产飞机卖导弹,总不能砸自己饭碗嘛!
至于谈判桌上的条件更让人生气。按公开消息(央视新闻埋点),哈马斯要求释放2000名囚犯,对面只肯放1200,还要抵抗武装缴械投降。这架势简直像极劫匪抢钱后要求受害人磕头谢恩,你搁谁能咽下这口气?
内塔尼亚胡嘴里的“替代方案”到底藏啥?没人知道细节,不过坊间流传安全内阁私底下讨论过两套剧本:一套彻底吞并部分地区,把巴勒斯坦人大批赶往西奈半岛;另一套则主攻海外领导层,用定点清除瓦解指挥链条。今年初德黑兰刺杀案据称就是一次预演。有匿名外交官透露,美方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圈子里甚至拿这个当段子调侃,说这是新版“大猎杀”。
更绝的是物资封锁。今年3月开始,加沙进口物资全部暂停,本地菜市场鸡蛋涨价五倍,有老人排队买面包昏倒街头。我微信认识的一位救援志愿者悄悄发消息,她说医药箱早已告急,好几个诊所干脆关门歇业。“我们只能熬,看哪天运气好能混过去。”她最后附上一句阿拉伯谚语,大意类似于咱们中国北方俗语——日出东方终有希望,但今天可能没有太阳升起来那么快罢了。
写到这里想起小时候听爷爷聊二战故事,他常念叨盟军如何一路推进柏林,又怎么重建废墟上的城市。但他说最重要的一句话:“正义不是炮弹打出来,是大家一起认同才算数。”现在再看遥远的中东,人命如草芥,到底是谁站在人性的这一边,很难一句话盖棺定论。但历史不会轻易翻篇,该记住的人和事,总归留下一些痕迹,不管世界如何热闹喧哗,小人物依然要熬自己的日夜烟火……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散见央视新闻、中东相关报道及地方生活访谈整理,如文中埋点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