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赢三万,红中用法讲细节,防守心态都重要
124
2025-07-18
前言
“贪婪”、“傲慢”、“愤怒”、“懒惰”、“嫉妒”、“暴食”,以及最后的“色欲”,是当时天主教教义中提出的七大罪过。
而这七大罪在民国时期的蒋介石身上都一一体现:面对人民的“暴食”,沉迷于女人的“色欲”,对人民表现出“傲慢”,对毛主席充满“嫉妒”,对共产党的“愤怒”,对民国事务的“懒惰”,以及对身边亲信的“贪婪”。
这一切都被陈布雷看在眼里。尽管他陪伴蒋介石南征北战,为其“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陈布雷却换来了蒋介石的一句:“你是不是活腻歪了?”
为何蒋介石会对陈布雷说出这样的话?两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陈布雷的最终结局又如何?让我们走近陈布雷的一生,来深刻体会蒋介石,这位罪孽的集合体。
锋芒初现陈布雷
早年的陈布雷是一名慈溪县中学堂的学生,自幼出身于富裕家庭,良好的启蒙教育加上长辈的疼爱,过着那个年代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在家人的规划中,陈布雷本该继承家父的事业。然而,一次堂兄外出带回的《新民丛报》却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通过这份报纸,陈布雷第一次真正了解了国情,看到了周围民众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而自己优越的环境与成长路线,只是少数人的幸运。
在文刊的影响下,陈布雷渐渐爱上了写作,立志通过文字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
1906年,陈布雷进入宁波府中学学堂求学。先进的思想和大量的知识不断涌入他的脑海,这也使得陈布雷内心更加坚定了救国救民的决心。
凭借这种决心,陈布雷很快成为了校内新派学生的代表,屡次在公共场合慷慨陈词,批判旧文化的陋习与弊端。他因此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然而,新派思想注定会受到旧势力的打压,陈布雷最终被学校退学,只能转学到杭州的浙江高等学院继续求学。
陈布雷犀利的文风受到了许多出版社的青睐,多家出版社希望刊登他的文章。
然而,这样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父亲的突然去世让家庭失去了支柱,家中的生意也因此一落千丈。陈布雷只能没日没夜地写文章,以养活家人。
遇见“伯乐”蒋介石
然而,陈布雷的悲惨命运并未就此停止。1919年,他的发妻因产后并发症去世,生活的重压让他更加难以喘息。就在此时,陈布雷遇到了蒋介石。
1926年,通过陈布雷表哥的介绍,蒋介石认识了这位言辞犀利、文笔老练的大才子,对他十分欣赏。
为了让陈布雷担任自己的秘书,蒋介石多次礼贤下士,主动与陈布雷交换革命心得。
毕竟每个文人心中都怀有一种浪漫情怀。蒋介石当时已是北伐战争的总司令,他屡次向陈布雷请教,难免让陈布雷联想起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
陈布雷因此心中大喜,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伯乐”。他还为蒋介石撰写了《告黄埔同学书》。当蒋介石看到这篇演讲稿时,更加确认了陈布雷在自己“大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于是,1927年5月,陈布雷正式成为国民党中央秘书处书记长,成了蒋介石的心腹。然而,成为蒋介石心腹后,陈布雷才逐渐了解了蒋介石的真实为人。
随着“西安事变”的发生,蒋介石成功脱离困境,要求陈布雷为他撰写一篇抹黑他人的文章。
这令陈布雷十分失望,这种无耻的行为让他感到极度震惊。面对愤怒至极的蒋介石,陈布雷最终还是不得不屈服,满足了蒋的要求。
南京自尽万念灰
自此以后,陈布雷也意识到,自己追随的蒋介石并非他心中的“明君”,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暴君”。
很快,时间来到了1948年,当时的国民党政权已经濒临崩溃。随着解放军势如破竹的进攻,南京城很快就要解放。
长期效力于蒋介石的陈布雷,怀着忧国忧民的心,决定首次大胆进言。他走进蒋的办公室,提出建议:
“如今国军恐难扭转局势,不如与中共重新展开和平谈判,趁着尚未彻底失败,将长江以北的国军撤回江南,保住半壁江山。”
陈布雷的提议旨在为国民政府争取喘息的机会。然而,蒋介石冷漠地回应:“军事上的事你不懂。”
陈布雷并未被蒋介石的态度吓倒,继续说道:“当务之急是挽救人心,只有通过真正的行动,才能让全国人民重新振奋。”
他建议蒋介石身边的高官捐资救国,但话还未说完,便被蒋介石怒斥:“你是不是活腻歪了?”并打了他一耳光。遭此屈辱的陈布雷深知国民政府已无力回天,心灰意冷。
11月13日,陈布雷最后一次前往中山陵拜祭,回忆起当年为孙中山翻译文章的青春岁月,却无奈感叹党国大势已去。第二天,陈布雷服下大量安眠药自杀。
陈布雷的自杀震惊了蒋介石,但蒋并未因此悲痛,反而觉得在党国危机时刻,这给他增添了麻烦。尽管蒋介石为陈布雷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亲自题写了挽联,但这一切不过是表面文章。
陈布雷的自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群体的悲哀。他效忠蒋介石20余年,饱受折磨与失望。
蒋介石反复无常,时常将陈布雷的稿件撕毁重写,使陈布雷深陷忧虑,并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
尽管对蒋介石早已失望,但陈布雷因旧文人的“愚忠”观念未能脱身。当朋友劝他离开蒋介石,为人民谋福祉时,他却婉拒道:“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
不仅工作不顺,家庭的变故也让陈布雷倍感痛苦。1939年,女儿陈琏秘密加入共产党,并公开与家庭决裂,进一步摧残了他的身心健康。
总结
面对国民政府即将崩溃的局面,陈布雷感到前途渺茫,病痛的折磨更让他难以承受,最终选择以自杀殉国。
陈布雷的死反映了蒋介石对文人的虚伪利用。虽然蒋重用了陈布雷等人,但本质上只是为了笼络人心,并未真正信任或依赖他们的智慧。
在局势危急时,蒋介石对陈布雷的忠诚置若罔闻,暴露了他作为独裁者的专横与冷酷。陈布雷的死,既是那个动荡年代旧式文人面对理想与现实冲突时的无奈选择,也是国民政府走向覆灭的历史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