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励志的经济金融全网佳作,宁可错过,也不去冒不必要的分险
104
2025-07-10
参考来源:《萧劲光传》、萧劲光百度百科、人民网党史频道、澎湃新闻等权威资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50年3月17日,山东威海卫刘公岛码头,一位身着朴素军装的中年男子正在寻找前往刘公岛的交通工具。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刚刚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的将军,竟然找不到一艘属于海军的船只。
随行参谋对一位渔民说要借船前往刘公岛,渔民上下打量着这位将军,半信半疑地询问是否真的是海军司令。
面对渔民的质疑,这位将军和随行人员都无言以对。后来萧劲光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要记录下这个时刻:1950年3月17日,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乘渔船视察刘公岛。
这个人就是萧劲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海军司令员。
这位从湖南长沙走出的"旱鸭子",从零开始创建了人民海军,担任海军司令员长达30年,为新中国海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这位传奇将军的故事远不止于此,他的家族更是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传奇。
【1】贫寒出身求学路
1903年1月4日,萧劲光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赵洲港一个贫苦的小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拉扯着几个孩子,生活极其艰难。
尽管家境贫寒,但萧劲光的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为了供儿子上学,她甚至变卖了自己的嫁妆。
萧劲光幼时读过私塾和新式学堂,接受了传统文化和新式教育的双重熏陶。
1917年,14岁的萧劲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长郡中学,在这里他遇到了同班同学任弼时,两人结为好友,这段友谊一直延续终生。
长郡中学是湖南的名校,汇聚了众多有志青年。在这里,萧劲光接触到了各种新思想,视野得到极大开拓。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萧劲光积极响应,参加了反帝爱国学生运动,这是他第一次参与政治活动,革命思想的种子开始在他心中萌芽。
1920年夏天,萧劲光加入了由伟人等创办的俄罗斯研究会。这个组织旨在研究苏俄的一切事情,为有志青年赴苏学习做准备。
萧劲光毅然放弃了长郡中学的毕业文凭,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同年冬天,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1年春,萧劲光与刘少奇、任弼时等十余人一起前往苏联求学。
这趟远行充满了艰辛,从上海出发,途经日本长崎,最后到达俄罗斯远东边城海参崴,历时三个多月才抵达莫斯科。
7月,萧劲光被安排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开始了他的留苏生涯。
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萧劲光表达了从事军事工作的愿望。
1922年,他与任岳、周昭秋、胡士廉等人被选送到苏联红军学校学习军事,系统接受了现代军事教育。
同年底,萧劲光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党的早期成员之一。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萧劲光作为东方民族代表参加了守灵仪式。
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逝世,对年轻的萧劲光产生了深刻影响,更坚定了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
【2】北伐烽火显身手
1925年秋,萧劲光接到党组织通知,被调往广东工作。
此时正值国共合作的蜜月期,广东革命政府将所属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六个军,并仿照苏联红军的做法,建立了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
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副党代表的李富春得知萧劲光留苏期间学过军事,便通过周恩来调他到第2军工作。
按照中共中央的规定,萧劲光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被正式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2军第6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军衔为中将。
在第6师,萧劲光致力于改造旧军队的工作。他运用在苏联学到的政治工作经验,在部队中开展思想教育,提高官兵的政治觉悟。
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第6师的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显著提升。
北伐战争开始后,萧劲光随第6师转战各地。在进军江西、闽北、江浙及鄂西的诸多战役中,萧劲光身先士卒,既要指挥作战,又要做好政治工作。
他善于运用灵活的战术,多次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为北伐军的胜利进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南昌战役中,萧劲光指挥第6师攻克了多个战略要点,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的行动。在南京战役中,他又率部参与了对这座历史名城的解放。
在鄂西战役中,萧劲光面对复杂的地形和顽强的敌军,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成功完成了作战任务。
这一系列战役不仅锻炼了萧劲光的军事指挥能力,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
他深刻认识到,要想改造旧军队,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政治工作是关键。这些经验为他日后在红军中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镇压,萧劲光被迫转入地下。
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他再次奉派前往苏联,进入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深造。
这次学习更加系统深入,他不仅学习了战术学、战役学、指挥学,还研究了苏军的各种战斗条令和条例。
在列宁格勒的求学经历,让萧劲光对现代军事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他深知,要想在中国进行革命战争,必须把苏联的先进军事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思想为他日后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成功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3】苏区岁月建功业
1930年毕业回国后,萧劲光被派到闽西苏区工作。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力量中担任重要职务,意义非同寻常。
他历任闽粤赣特区军委参谋长、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彭杨军政学校第3分校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12军参谋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等职。
在闽西苏区,萧劲光充分运用了在苏联学到的军事理论和政治工作经验。他参与制定了苏区的军事训练计划,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军事教育体系。
在担任彭杨军政学校第3分校校长期间,他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这些人才后来成为红军各部队的骨干力量。
1931年12月14日,驻守宁都的国民党第26路军1.7万人举行起义。这支部队起义后,如何改造成为人民军队,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12月18日,萧劲光被任命为由起义部队改编的红5军团政治委员,承担起了这一重任。
改造旧军队绝非易事。红5军团的官兵大多出身于旧军队,思想复杂,对共产党和红军缺乏深入了解。萧劲光针对这一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改造计划。
他深入连队,与官兵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同时,他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政治教育活动,向官兵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红军的性质。
通过萧劲光的不懈努力,红5军团很快就改头换面。这支部队不仅在思想上彻底转变,在战斗中也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
在随后的赣州、漳州、水口、乐安宜黄、建黎泰等战役中,红5军团屡建奇功,成为红军的一支劲旅。
1932年12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萧劲光为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建黎泰地区地处闽赣边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萧劲光上任后,迅速整顿当地的游击队和民兵,加强了这一地区的防务。
在建黎泰地区,萧劲光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1931年6月,国民党军调集3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
面对强敌压境,萧劲光冷静分析形势,提出了"向北发展"的军事战略。他先调红十二军一部南下,与当地武装配合攻打芦丰。
在等待红十二军到来期间,萧劲光得到情报显示国民党军有增兵芦丰的企图。
他当机立断,决定先敌一步,率虎岗警卫营和彭杨学校的学员共400多人,趁敌人援兵未到,一举攻占了芦丰。
当天下午,国民党军援兵赶到,双方展开激烈争夺战。
为保住实力,萧劲光果断下令红军撤往蓝家渡集结。随后,他指挥部队实行第二期作战计划,乘势夺取汀州、攻占连城,连战皆捷,击溃了敌人主力。
这一系列胜利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的作战,使闽西苏区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彻底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1933年,萧劲光兼任红十一军政治委员,率部参加黄陂、东陂战役,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4月,他任闽赣省军区司令员,率部配合东方军入闽作战。
8月,奉命回闽赣省军区。由于国民党军主力进攻,黎川失守。10月28日,萧劲光调任红七军团政治委员。
然而,由于当时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萧劲光因为支持伟人的正确军事路线,被诬为"罗明路线"的代表。
1934年1月,他被开除党籍和军籍,并被判刑五年。这是萧劲光革命生涯中最黑暗的时期,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党终将纠正这一错误。
在伟人、王稼祥等人的保护下,萧劲光很快获释,被安排到红军大学任教员、政治科科长。
1934年10月18日,他随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踏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路,任中央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队长。
【4】长征路上见真章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举,也是萧劲光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中,他不仅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政治上的平反。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伟人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不仅挽救了党和红军,也为萧劲光的平反创造了条件。
6月18日,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后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不久,军委干部团召开党总支大会,正式宣布为萧劲光平反,取消一切处分,恢复党籍、军籍。
7月下旬,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达命令,任命萧劲光为红3军团参谋长。红3军团是红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军团长为彭德怀。萧劲光上任后,协助彭德怀指挥部队继续北上。
9月22日,根据俄界会议的决定,北上的中央红军改编为红军北上先遣支队,彭德怀为支队司令员,伟人为政治委员。萧劲光任第2纵队参谋长,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这次史无前例的战略转移,不仅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也让萧劲光完成了从一个受冤屈的干部到重要军事指挥员的转变。
长征结束后,萧劲光被任命为陕甘省军事部部长。1936年3月,他兼任红29军军长,负责陕北地区的军事工作。1937年2月,萧劲光调任中央军委参谋长,成为红军高级指挥员。
在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长期间,萧劲光参与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各项准备工作。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主力开赴前线,党中央决定成立留守兵团,负责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的安全。
萧劲光被任命为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
留守兵团的任务十分艰巨:保卫党中央,保卫边区,肃清土匪,安定人民生活,巩固与扩大留守部队,加强战斗准备,培养与积蓄干部。
当时的陕北地贫民穷,土匪蜂起,日军隔河相望,三面被国民党军队重重包围,形势极为严峻。
萧劲光临危受命,迅速整顿留守部队。他制定了"不怕死、不扰民"的部队纪律,要求全体官兵严格执行。
同时,他亲自深入基层,了解部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留守兵团很快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1938年,日军多次试图渡过黄河,进攻陕甘宁边区。萧劲光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指挥留守兵团依托黄河天险和野战工事,同时大胆采取迂回战术,在友邻部队密切配合下,多次挫败日军的进攻,确保了边区和党中央的安全。
1939年12月,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企图消灭陕甘宁边区。
萧劲光一面向蒋介石发电,揭露顽固派破坏团结抗战的罪行,呼吁停止进攻边区;一面指挥部队实施自卫反击,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
1940年2月,萧劲光与王若飞到山西秋林同阎锡山谈判,最终达成和解协议,化解了这次危机。
为了打破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萧劲光还组织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涌现出359旅等模范单位,有力支持了抗战。
1942年6月,萧劲光所部与八路军第120师合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9月,萧劲光任联防军副司令员,继续负责边区的军事工作。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萧劲光指挥留守兵团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萧劲光奉命转战东北,投入到解放战争的洪流中。
他先后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总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辽东军区司令员等职,参与指挥了四保临江、东北1947年夏季秋季攻势作战、围困长春等重大战役。
特别是在著名的四保临江战役中,萧劲光面对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指挥东北民主联军英勇作战,连续四次挫败敌军,彻底扭转了东北战场的战略态势,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8年,萧劲光任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兼湖南军区司令员,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衡宝等重大战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建设各军种的重大任务。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域,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刻不容缓。
伟人的目光落在了萧劲光身上,这个选择将改变萧劲光的人生轨迹,也将开启人民海军的历史新篇章。
但是,萧劲光的传奇人生远不止于他个人的辉煌成就。
这位从湖南山区走出的开国大将,不仅在军事上建树颇丰,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他的家族故事,将为我们揭示一个传奇家庭成功的深层密码......
【5】海军创建铸辉煌
1949年10月中旬,正在指挥衡宝战役的萧劲光突然接到伟人的召见电报。在中南海的会面中,伟人开门见山地说要让他担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坦率地表示自己是个"旱鸭子",不懂海军,连海船都坐不得。
伟人笑着回答说看中的就是他这个"旱鸭子",要他去组织指挥,不是让他成天出海。
伟人严肃地指出,过去中国有海无防,受人欺负,现在要把海军搞起来,就不怕帝国主义欺负了。萧劲光深知这个任务的重大意义,毅然接受了这一历史重任。
1950年1月12日,萧劲光正式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并兼任大连海军学校校长和政治委员。上任后,他面对的是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海军。
当时的人民海军只有从国民党那里接收的几艘破旧军舰,既没有像样的主力战舰,也没有专业的海军人才。
萧劲光深知建设海军的艰巨性,他轻装简从,深入实地考察。北起鸭绿江口,南到中越边境,沿海的岛屿、港口、港湾,他一一查看。
正是在这次全面的海防考察中,发生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一幕——海军司令员借渔船视察刘公岛的故事。
这件事深深震撼了萧劲光,也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海军建设任务的紧迫性。他在回忆中说:"渔夫的话我终生难忘,那时著名军港连条小舢板也没有。"
1950年4月14日,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正式成立,萧劲光任司令员。
8月,他主持召开了海军建军会议,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的早期建设方针:"建设一支现代化富有攻防力的、近海的、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并提出了开展海上破袭战的思想。
萧劲光从新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以空、潜、快为主,以潜艇为重点"的建设方针。
他认为,中国的海军应该是自卫的、防御的,而不是侵略别国的;要充分利用靠近海岸、岛屿众多的优势,把每个岛屿变成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在战略上是防御的,在战术上却是进攻的。
为了解决海军建设中的装备问题,萧劲光多次率团访问苏联。1951年11月,他带着《海军建设三年计划》赴苏,与苏联海军方面负责人面商装备采购事宜。
1952年4月,萧劲光再次率代表团赴苏访问,进一步解决海军武器装备问题。
在与苏联的合作中,萧劲光表现出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当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新的苏联领导人对中国的装备援助有所保留时,萧劲光指示谈判代表:"一切尽量争取现成品、半成品。哪怕是他们用过的,只要还有作战能力和教育作用,总比完全没有好。"
经过艰苦的谈判,中苏签订了《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虽然最后确定的舰艇数量只有原计划的三分之一,但这为人民海军的初期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萧劲光的主持下,人民海军着手组建中国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初步构建了中国海上防御体系。1951年8月,青岛造船厂造出一艘43吨的巡逻艇,并一次试航成功。
萧劲光参加试航典礼时,兴奋地说:"虽然这几艘艇很小,航速不快,但它是我们自己造的,解决了我的急需。有小的就会有大的,有慢的就会有快的。"
此后多年中,萧劲光领导创建了中国海军的许多个第一:创办了第一所海军学校——大连海军学校;陆续组建了第一支快艇部队、第一支海军航空兵部队、第一支潜艇部队、第一支驱逐舰大队;组建了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北海舰队。
1957年8月4日上午,周恩来总理代表伟人到青岛检阅人民海军。
海军首次举行海上阅兵,共派出驱逐舰、潜艇、猎潜艇等各类舰艇39艘,轰炸机、侦察机、水上飞机等各种飞机42架。
这次阅兵标志着人民海军经过不到八年的建设,初具规模,已经成军。
萧劲光还十分重视海军的科研工作。1961年6月,他报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以海军科研部为主,组建了舰艇研究院,成立了核动力研究室,为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1970年7月18日,中国核潜艇核动力陆上模拟反应堆试验启动,标志着中国核潜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萧劲光对海军建设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在他的领导下,人民海军不仅在装备上从无到有,在人才培养、战略战术、组织体制等方面也都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他提出的海军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争取国外援助成套材料、设备和技术;消化吸收国外技术,进行仿制;自行设计,使用国产材料设备——为中国海军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0年1月,萧劲光请退海军领导岗位,结束了30年的海军司令员生涯。他是世界海军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司令员,被伟人誉为"终身海军司令"。
1982年,萧劲光担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89年3月29日,萧劲光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6】传奇家族育英才
萧劲光不仅在军事上成就卓著,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传奇。
这位开国大将共有9个子女,其中6个儿子全部成才,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堪称共和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将门家族之一。
萧劲光先后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任妻子朱仲芷是湖南著名教育家朱剑凡的女儿,两人于1927年由蔡畅作媒在武汉结婚。朱仲芷为萧劲光生育了6个孩子:萧永定、萧伯膺、萧卓能、萧策能、萧燕燕、萧凯。1940年,朱仲芷改嫁他人。1942年,萧劲光与伟涛在延安结婚,伟涛又为他生育了3个孩子:萧新华、萧纪龙、萧楠楠。
在萧劲光的家中,有一条铁的纪律:绝不允许任何人利用父亲的地位谋取私利。萧劲光经常对孩子们说:"我的权力再大,也跟你们没关系,你们凡事都要靠自己努力,有多大本事,就吃多大碗的饭,要是谁想靠着我的名号去占便宜,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这样严格的家教在那个年代显得格外珍贵。萧劲光要求孩子们不许向外人透露自己的身份,更不许利用父亲的关系走后门。每个孩子都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各自选择的道路上奋斗。
大儿子萧永定1935年出生,从小就对机械工程表现出浓厚兴趣。1955年,他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动力系毕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归国的工程技术人才。
回国后,萧永定投身工业建设事业,历任国家经委副局长、局长,国家经委委员,最终担任轻工业部副部长,为中国轻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儿子萧伯膺1936年出生,在父亲的影响下选择了军人道路,并专门选择了海军。萧伯膺从基层做起,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出色的工作能力,逐步成长为海军高级将领。
他长期从事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为人民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晋升为中将军衔,从海军装备技术部退休。
三儿子萧卓能1938年出生,选择了政治道路。他长期在山东工作,曾担任山东政协副主席,在地方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为人熟知的是他的妻子李谷一,这位著名歌唱家以一首《难忘今宵》传唱大江南北,至今仍是春晚的经典曲目。萧卓能很早就是李谷一的忠实歌迷,两人的相识相恋也成为文艺界的一段佳话。
四儿子萧策能1940年9月出生,196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8月毕业于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获得大学学历和工程师职称。
萧策能主要从事地方经济建设工作,曾担任海南省经济合作厅副厅长、海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还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为海南省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儿子萧新华1943年出生,同样选择了军人道路。他早年在军队服役,主要在武警部队工作,凭借出色的军事素养和领导才能,成长为武警部队的高级军官,最终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六儿子萧纪龙1946年出生,是萧劲光最小的儿子,也是最受宠爱的。萧纪龙从小跟随父亲在北京生活,后来也选择了军人道路。
有趣的是,萧纪龙小时候想学手风琴,被萧劲光坚决反对,认为中国有自己的民族乐器,为什么要学西洋乐器。
最终萧纪龙学了二胡,水平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萧纪龙后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样凭借自己的努力晋升为少将军衔。
除了6个优秀的儿子外,萧劲光还有3个女儿。大女儿萧燕燕1930年出生,是萧劲光夫妇的第一个孩子。
当萧劲光夫妇从苏联回国时,把年幼的萧燕燕寄养在莫斯科的保育院,不幸的是后来萧燕燕失踪了。萧劲光一直为此感到内疚,直到晚年一提到这个失踪的女儿,总是潸然泪下。
二女儿萧凯1938年7月出生于延安,1945年随保育院进入陕甘宁解放区。
她先后在行知小学、荣臻小学、北京女一中学习,1959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进入北京电影公司工作。
萧凯后来曾任中国海洋画研究院秘书长、中国野生动物协会资深委员等职。
三女儿萧楠楠是萧劲光与第二任妻子伟涛所生,同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萧劲光的家族传奇在于,6个儿子中竟然有3个成为将军:萧伯膺中将、萧新华少将、萧纪龙少将;2个担任省级政协副主席:萧卓能(山东政协副主席)、萧策能(海南省政协副主席);1个担任部级领导干部:萧永定(轻工业部副部长)。
而萧卓能的妻子李谷一更是家喻户晓的文艺名人,这样的家族成就在共和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萧劲光能够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子女,绝非偶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教育智慧和家庭传统。萧劲光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八个字。他要求子女品德高尚,脚踏实地奋斗,清正廉洁做人,勤奋努力工作。
在萧劲光的言传身教下,6个儿子都养成了良好的品格和习惯。他们虽然在不同的领域工作,但都秉承着共同的价值观: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每个儿子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萧劲光都会与他们深入交流,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
即使在战争年代无法面对面交流时,他也会通过书信勉励孩子们,鼓励他们为党、为国、为人民做出贡献。
萧劲光的家族传奇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对家庭、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
这位从湖南山区走出的开国大将,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责任担当。他不仅创建了人民海军,更培养了一门栋梁之材,为共和国的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1979年5月5日,萧劲光恢复了职务,同年6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9年3月29日,萧劲光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他是最后逝世的开国大将。1989年4月16日,萧劲光的骨灰由合肥号驱逐舰护送撒入东海海域,与他终生挚爱的海军事业永远融为一体。